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拟提名项目公示!会花落谁家?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7〕44号)的要求,经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直属单位提名,现对国土资源部拟提名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月5日-11日。
提名项目名单:
中国38亿年岩石发现及最古老大陆形成演化
中国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的首次发现
重要矿产成矿系列综合信息预测方法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与风险管控技术
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与关键技术理论及其应用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调蓄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突破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退化空废土地统合整治关键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
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黔东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化石与生命——生命的进化
项目详细介绍:
一
中国38亿年岩石发现及最古老大陆形成演化
提名意见
该项目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进行了长期、深入和系统研究,获得海量锆石年龄和Nd-Hf同位素数据,在多方面做出重要发现,取得系统性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在鞍山首次发现38亿年岩石和3个时代为31-38亿年的杂岩体,包括38亿年变质石英闪长岩。在冀东铬云母石英岩等岩石类型中首次发现大量36-38.5亿年碎屑锆石。所揭示的鞍本地区长期连续太古宙地壳演化历史,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唯一的。首次确定华北克拉通存在多期次太古宙构造岩浆事件,提出27亿年TTG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认识。27-29亿年是华北克拉通陆壳增生最重要时期,但以25亿年构造-岩浆热事件强烈发育而显示其独特性。在华北克拉通首次划分出三个古陆块(>26亿年)。根据系统SHRIMP锆石定年,确定华北克拉通BIF铁矿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为铁矿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成矿时代信息。首次对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孔兹岩系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确定其主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而不是太古宙。
该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国际SCI论文28篇。发表于国际著名刊物Geology单篇论文SCI他引高达708次,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共1687次,其他20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SCI他引共1115次。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
中国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古果属”的首次发现
提名意见
该项目首次在辽宁西部北票早白垩世义县组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中华古果及始花古果等化石,首次发现“古果属”(Archaefructus) 种子(胚珠)被果实(心皮)包藏、雄蕊产单沟花粉等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结合地层时代等研究,确认古果属为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结合与现生173个种子植物类群的分子特征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提出古果属为被子植物的“基本类群”,较之分子生物学提出的被子植物“基本类群”(ANITA)更为原始,并由此新建了“古果科”,为解开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迈出重要的一步。
与此同时,确认了古果属为水生草本植物、提出被子植物存在水生起源的可能性,并提出东亚地区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中心之一,为研究全球被子植物起源提出了新思路。该项目研究成果两次在美国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SCI他引478次以上,被选入美国《生物学》(Biology)等国内外教科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及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及全球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也促进我国在早期被子植物领域的研究步入国际前列。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
矿床模型多元地学信息定量预测方法及应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关键问题,创立了一套基于矿床模型多元地学信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理论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勘查区“模型导向-综合信息定位-三维信息平台预测”的预测模型,研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地质建模数学模型,创建的移动立方格模型实现了海量三维地质空间多元信息的融合;开发了两套具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矿产资源评价和成矿预测软件系统。
预测方法及软件平台在全国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全面应用,在冈底斯、东天山、胶东、秦祁昆、西南三江等成矿(区)带的重点勘查区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共圈定了354个铜、金、铅锌、铁等重要矿种的成矿远景区,预测了潜在资源量铜453万吨,镍448万吨,铅+锌1879万吨,铁(矿石量)32亿吨。为国家重大专项提供了资源潜力评价与预测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该项目已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发明专利1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3部,为国家重大专项编制技术要求2部。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15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16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技术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提名意见
该项目自1999年以来开展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及相应的成藏富集规律、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从微观成核-宏观成藏-区域成矿分布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理论,初步形成了从水体—海底表层—浅层—目标层段的综合立体探测和评价技术体系;首次在我国海域调查圈定了水合物存在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首次在海域钻探获取到含水合物实物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通过国家计划获取到水合物样品的国家;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了6个水合物成矿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25个有利区块及24个钻探目标;预测远景区总面积14.84×104km2,资源量为744亿吨油当量。部分理论成果属世界首次提出,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评价与技术理论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2017年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开采,支撑了国务院2017年11月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我国第173种矿种,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也将助推相关领域及相关产业经济发展,对推动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项目在南海获得的海量实测数据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海军战场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本项目已获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项、形成行业规范(规程)3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团队。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五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评价与风险防控
提名意见
该项目立足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三大重点地区之一的黄土高原,围绕区内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揭示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成灾模式和形成机理,为黄土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了以吸应力为核心的黄土水敏性灾变力学理论,提出了基于吸应力和局部安全系数的黄土斜坡渐进破坏分析理论,实现了含水率-吸应力-局部安全系数的耦合;建立了以“水”为主线的黄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精细化预警、水位管控、疏排水等风险防控一体化技术,拓展了地质灾害防控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国土资源行业科学技术进步。
该项目研究成果及时提交政府主管部门,支撑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依托该成果先后对区内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7045户62536人进行了搬迁,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益;建立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和示范,引领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在十余起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使得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 136 篇,其中SCI 13 篇,EI 10 篇,出版专著 7 部。培养硕士55名,博士18名,博士后3名,部分成果于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六
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与关键技术理论及其应用
提名意见
该项目从岩石圈、地壳、地表三个尺度,研究中国海及邻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先后编制完成中国海及邻区的1:100万、1:300万和1:500万三种比例尺的中国海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创新性地提出“块体构造”学说;解决了“海陆不衔接”、“深浅不统筹”等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难题;在地球物理学报等刊物发表一大批文章;为国家解决“外大陆架划界”、“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工程建设”和“海域矿产资源勘查”等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做出具体应对之策。成果已经被外交部门、军事部门、综合部门、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所使用,在国家外交谈判、军事安全保障、国家发展规划、学生教学培养和科研生产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一致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该项目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80余篇。出版专著9部。培养硕士56名、博士32名、博士后17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7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七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成矿作用与找矿重大突破
提名意见
该项目深化了岩浆热液成矿机理,揭示了厚大富铜矿成因机制,升华了冈底斯斑岩-夕卡岩成矿理论,攻克了西藏超大型富铜矿床勘查评价的难题。创新性地开展了铜钼矿化分离、岩浆混合、岩浆-热液过渡等关乎富铜矿勘查评价方向的重大基础研究,首次创立了斑岩型、夕卡岩、角岩型矿体和独立金矿体“四位一体”矿床勘查模型。首次集成了基于低检出限高精度地球化学、多维度短波红外光谱、多尺度透明化地球物理等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成功发现深部隐伏斑岩铜矿体、巨厚夕卡岩型富铜矿体,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
该项目提交的资源量:铜金属量520万吨,钼金属量46.31万吨,铅金属量54.92万吨,锌金属量47.35万吨,金金属量98.76吨,银金属量6245.5吨,潜在经济价值4556.01亿元。为公司5万吨/日矿石处理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为打造百年矿山奠定了坚实基础。矿山已经成为国务院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确定的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藏中有色金属开发基地唯一已经大规模开发的铜多金属矿山。累计解决就业4570人,为矿区每户百姓年增收上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为地区经济增长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发表论文86篇,其中SCI 11篇,EI 3篇,中文核心72篇。培养硕士22名、博士10名、博士后2名。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八
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调蓄与生态重建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
提名意见
该项目查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岩溶区78万km2石漠化面积分布、演变规律及其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创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信息系统,划分8类石漠化综合治理和6类水土流失防治区。首次提出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水土漏失概念,揭示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石漠化、水土漏失的成因、过程和影响因素,引领全球岩溶生态学研究。创新性构建4种石漠化区生态重建模式,研发了岩溶水探测与调蓄利用、生态修复、土地整理、火龙果产业培育等科技关键技术,形成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6项,建立治理示范区10个,培育石漠化区适生植物种53个,形成生态产业8个,其中火龙果产业种植5000亩,开发岩溶地下水资源2.6亿方/年。
项目成果有效推动了2.1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治理。形成的火龙果产业,年直接利润1.4亿元,辐射推广20多万亩。成果间接经济效益600多亿元,带动1000多万人脱贫。开发的地下水资源,解决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项目成果支撑了国家、省部委和地方石漠化综合治理决策、规划和信息服务,并为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编制、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向国家提交的石漠化治理建议等所采纳,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西南8省(区、市)得到广泛应用。
该项目发表论文546篇,其中SCI收录124篇,EI收录78篇,出版专著16部,培养硕士102名、博士46名、博士后3名。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九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创建了保护原有土源与环境的沉陷地边采边复技术,构建了井上下联动单元的时空响应机制,研发了复垦时机优选方法与采复时序耦合的“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工艺。创立了环保生态型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沉陷地技术,研制了一套管道输沙系统,首次提出了在充填泥沙中夹土壤的夹层式土壤重构原理及交替式多层多次充填工艺,高质量土地恢复率可达90%以上。研发了水系动态重构技术及湿地主动构建技术。研发了“星-空-地-井”立体融合的沉陷土地损毁监测技术,解决了InSAR沉陷监测时失干涉的难题,构建了耕地损毁边界计算模型,研发了土壤裂缝探测技术,实现了采煤沉陷的大范围动态监测。
该项目经在安徽、山东等6 省(市)50 多个地区的推广应用,生态治理沉陷地10余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引领了土地复垦事业发展。
该项目获得自主知识产权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8项。发表代表性论文283篇,其中SCI/EI检索97篇。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
退化空废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提名意见
该项目面向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实现占补增量保质重大战略,系统开展了退化空废土地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针对村庄空废地,开发了空废土地快速识别与潜力评估系列模型,研发了健康土体营造技术;针对沟道水毁地,研究提出了区域-流域-沟域多层次统筹、闸沟造地治理思路,创新设计了黄土丘陵区保障生态、适宜生产、方便生活的增强型沟道整治技术体系;针对重度盐碱地,系统提出了卤泊滩“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治理新模式,创建了“以蓄为主”网格化工程设计体系;针对风蚀沙化地,揭示了沙化地退化动力机制及物理结构特征,研发了测地配方施土结构化整治技术,创建了沙化土地整治土层优配与农业良种优选的“双优”匹配模式。
项目成果成功支撑了山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中央支持陕西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陕西卤泊滩盐碱地治理工程、陕北风沙滩区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在山东、陕西、河南、四川、海南等省累计推广559.8万亩,新增耕地50.3万亩。为构建我国退化空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7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45篇,其中SCI/SSCI/EI论文126篇;制定地方标准、规范2项;培养硕士25名、博士87名、博士后11名;国家领导人批示及省部委采用咨询报告21份;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行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一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建立西南三江矿产资源基地的国家目标,聚焦制约找矿突破的复合造山构造模式与复合成矿系统赋存规律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历经十年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查明增生-碰撞-转换造山精细过程,构建西南三江复合造山构造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空白,对认识复合造山带和特提斯域构造演化乃至超大陆形成有重大科学意义;建立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代表的四类矿床成因模式,识别出VMS+斑岩型等四类复合成矿系统,揭示增生-碰撞-转换复合成矿机理,提出原创性的复合成矿系统理论,为深入揭示大陆成矿复杂性规律提供重要基础,对区域成矿学和矿床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识别出格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扬子西缘斑岩-造山型金铜和保山-镇康层控矽卡岩型铅锌三条巨型多金属复合成矿带,发现和指导评价大型-超大型矿床十余处(均已规模开发)和中-小型矿床数十处,取得找矿重大突破,增加了我国部分紧缺矿产资源储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相关成果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3项,发表论著450篇(部),其中SCI收录近300篇(含10余篇ESI Top 1%高被引论文),SCI总引近6000次,他引近5000次,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形成一支活跃在特提斯复合造山成矿作用领域前沿的创新科研团队。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二
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理论技术创新与黔东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塑锰矿资源勘查开发格局的国家目标,通过长期跨领域、跨部门、跨单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查明了华南南华纪大规模锰矿成矿作用的独特地质背景,发现了新的锰矿床类型;建立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系统模式,改变了国外稳定克拉通背景下外生沉积成锰的传统理论,揭示了华南南华纪锰矿“内生外成”成矿规律;研发了新类型锰矿深部找矿预测模型组合,解决了厚覆盖层条件下深部隐伏锰矿床的找矿预测难题,实现了锰矿成矿系统向锰矿勘查系统的转换;在国家整装勘查区实践中,新发现武陵山锰矿巨型成矿带。新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6个大中型锰矿床,新发现超大型锰矿床数约占全球超大型锰矿床总数的三分之一,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 61 40232 61 24803 0 0 2643 0 0:00:15 0:00:09 0:00:06 4854来的最大突破,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锰矿床类型和全球三大主要锰矿床类型之一,改变了国家锰矿勘查开发格局及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
该项目探明的锰矿资源储量超过了2011年全国保有资源量的总和,使黔东成为国家锰矿这一战略紧缺矿产资源安全供应战略核心区和资源基地,潜在经济价值约13000亿元,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已创造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项目该成果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EI16篇)、出版专著2部;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三
《化石与生命——生命的进化》
提名意见
该项目是我国近年古生物学方面的高水平科普书。该书文图并茂、通俗易懂,结合国内外尤其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宇宙-生命大进化”的视角出发,以介绍宇宙大爆炸产生基本的氢、碳、氧、氮等生命组成物质为起点,阐述了生物从单细胞蓝藻进化到第一个多细胞海绵;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发生,第一个脊椎动物昆明鱼的出现,鱼类时代、两栖动物登陆、真爬行动物的诞生、恐龙帝国、鸟类出现;似哺乳动物到哺乳动物,第一个灵长类、古猿到人类的进化史。
作者在统计分析、综合研究、逻辑推理基础上,创造性绘制出“生命进化树”——“脊椎动物进化示意图”,阐释了35亿年生命进化历史。示意图形象直观、简洁易懂,将复杂难懂的生命进化史,浓缩在一张图上。全书紧紧围绕“生命进化树”,并辅以8个演化分支图。每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老生命,都能在演化分支图 65 40232 65 26243 0 0 2352 0 0:00:17 0:00:11 0:00:06 4463“生命进化树”上找到它的相应位置,知道它在生物进化史中的作用。用演化分支图和“生命进化树”诠释生命进化过程,是该书最大、最突出、最具创新性的亮点,可称得上国内外首创,对于传播生物进化知识、激发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最大意义在于:依据其系统全面的内容优势、清晰直观的进化路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衍生产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普产业化道路,为地学科普、出版转型、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国土资源部
- End -
欢迎添加小桔
微信号:xiaoju22303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 长按二维码识别 >